“兒子啊,媽覺得你現在的對象不好,分了吧,媽給你挑個好的?!苯?,網友“小飛俠”在微信朋友圈里抱怨自己的母親總是干涉自己,什么事情都想替自己決定,經常把她的選擇強加給他,即使他現在已經快30歲了?!靶★w俠”的吐槽引起不少網友共鳴。有網友說,這就是傳說中的“有一種冷,叫你媽覺得你冷。”
“有一種冷,叫你媽覺得你冷?!边@是最近網絡上很流行的段子。說的是某天20℃左右的氣溫,一群小學生外出郊游,其他小朋友都穿著長袖或秋裝,唯獨一位小姑娘卻穿著羽絨服,面對小伙伴們不解的目光,小姑娘幽幽地說:“有一種冷,叫媽媽覺得你冷。”
這個段子在網絡上引起熱議,網友們紛紛點贊小姑娘的機智。但在捧腹之余,也讓人深思孩子的教育問題。
孩子:你不可能代替我過人生
“小時候買玩具,我喜歡小公仔,但我媽說‘我覺得男孩子應該喜歡變形金剛’,于是給我買了變形金剛;讀書的時候報興趣班,我說我想學吉他,但我媽說‘我覺得還是學書法好,學書法有內涵’,于是給我報了書法班;工作的時候,我說我想到企業(yè)上班,但我媽說‘我覺得還是去考公務員吧,公務員穩(wěn)定’,于是年年逼著我考公務員;談戀愛的時候,我喜歡一個女孩子,但她生在單親家庭,我媽又說‘我覺得單親家庭的孩子不要找’?!?0后市民王先生說,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,父母都很寵他,但他們總是覺得他們認為的是對的,是好的,然后不顧王先生的感受幫他決定了,“其實我想說,這樣的愛太壓抑了,畢竟我的人生,是需要我自己來過的。”
“前段時間,我被閨蜜調侃‘30歲的人了,還不能斷奶啊’。其實不是我不想斷奶,而是父母不讓斷。”說起這個話題,初為人母的90后市民小麗感慨地說。小麗告訴記者,她家境比較優(yōu)越,家里還有兩個哥哥,她是唯一的女孩子,父母對她特別寵愛?!拔叶冀Y婚生子了,可我父母總是不辭辛苦從天臺的家里開車到杭州來幫我?guī)Ш⒆?、整理家務,什么事情都替我安排妥當,我覺得自己還生活在父母的翅膀下、觀念里。我也希望自己不再是溫室里的花朵,經得住風吹雨打,擔得起責任,經得住挫折,即使我再需要父母的幫助,在心里還是希望父母能把緊抓的手放一放,給我們自己成長的空間?!?/P>
“這種‘媽媽覺得你冷’的現象在幼兒園里還是很常見的?!庇變簣@教師戴女士告訴記者,她經常在班里看到有些小朋友,明明天氣不冷,可總是包得跟粽子一樣,結果滿頭大汗。追問原因,總是說“媽媽說穿少了要感冒”?!拔疫€記著,以前班里有個小男孩特別挑食,然后我批評了他。他委屈地說,媽媽也總是說他挑食,他問我‘為什么挑食的都是孩子,家長怎么都不挑食呢?’沒等我回答,旁邊有個小女孩說‘他們買的都是自己愛吃的,還挑什么食?’我完全震驚了,說得好有道理。”戴女士說,現在很多小朋友的口頭禪就是“我媽媽說”,她覺得父母總是幫孩子作決定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,她希望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,“孩子雖然小,我們依然應該尊重他們的意見,而不是粗暴地、強制地讓孩子聽自己的話,讓孩子在家長的無意中受到傷害?!?/P>
家長:我們就是擔心孩子
“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,我們家長不操心誰操心。畢竟我們的人生經驗比孩子也更豐富。比如讀大學,孩子沒有社會經驗,不知道選擇什么專業(yè)對自己將來的發(fā)展是有益的,我們家長肯定要幫他思考作決定的?!庇浾卟稍L時,發(fā)現市民童女士為自己上大一的孩子真是操了不少心?!澳銉鹤訒趺纯茨氵@些操心呢?”聽了記者發(fā)問,童女士說:“他跟我交流比較少,我打電話他嗯嗯啊啊的,我發(fā)微信,他有時候忙,跟我說話也很簡單,大部分不超過三個字,總是‘是’、‘嗯’和‘好的’。”
“我好像一直都是這樣的呢,我就是擔心孩子,小時候擔心他們生病,長大了擔心他們工作,結婚了擔心他們家庭。因為擔心,無意之中就替孩子做了我認為是最好的選擇?!笔忻耜惻空f,她有一個19歲的女兒和一個17歲的兒子,“可憐天下父母心啊,還記得女兒高考那年,孩子還沒有緊張,我和他爸就開始緊張了,那半年多,我們電視不再看了,說話也細聲了,走路更是躡手躡腳了,生怕打擾了她的學習。整天吃不下、睡不安,就怕她考不上好大學,人生從此沒出路。”
“笑過之后,再細品這個段子,我再也笑不出來了。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,生活中我經常會像段子中的家長一樣,給孩子買吃的時候,挑選我認為好的給孩子,買衣服也是買我認為好看的。孩子的意見經常被忽視。不可否認作為家長,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愛孩子。但是這樣做真的都是對的嗎?”70后媽媽杜女士說,段子雖小,提醒卻不小。這句話里含著的無奈和受傷刺痛了所有媽媽的心,也讓媽媽們反思,“我們是愛孩子,但愛不應該是這樣的。不能讓孩子感到快樂和幸福,這樣的愛不叫愛,叫傷害?!?/P>
讓孩子自己作選擇
“很多時候,我們大人總覺得愛孩子就是幫孩子搞定一切,掃清所有障礙,甚至代孩子思考、替孩子做主。于是,我們經??吹竭@樣的情況:孩子的興趣實際是父母的興趣,孩子的想法是父母的想法,孩子的夢想是父母的夢想。”從事教育工作20余年的陳老師說,就算是作為教師的她,有時候也難免會犯了上面的錯誤,導致很多時候出現這樣的矛盾,家長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,可孩子卻不領情,甚至表現出反感和叛逆。
“孩子之所以會對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產生逆反,不僅僅因為不愿未來人生一直是被安排、被規(guī)劃,還在于對于一些事情他們有自己的看法、觀念?!标惱蠋熣f,我們要認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,不能把孩子當成被教育的附屬品,孩子是需要引導和幫助的,不能簡單去強迫,這樣父母和孩子雙方才能都有空間。讓孩子自己作了選擇,孩子在選擇的同時獲得了經驗,就會為他的經驗承擔后果。這個學習的機制是由內而外的,不是從外面灌輸的,這種自身產生的經驗對成長更有幫助。